Search


【暈針必效】

「暈針必效」是一句傳統中醫界的老話,意思是患者接受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暈針必效】

「暈針必效」是一句傳統中醫界的老話,意思是患者接受針灸後要是出現暈針狀況,反而要恭喜患者這次治療效果將很明顯,暈針反倒不是壞事。

但這怎麼聽都像是一個話術啊!古代定義針刺為瀉,溫灸為補。認為暈針為針刺時將患者過度瀉氣,氣的總量下降造成氣虛症狀的現象。

但一個醫者把患者氣瀉光光,如何強說服這是好現象? 如同不少健康食品或儀器的傳銷段子:「使用了本產品後如出現不適症狀可能為好轉反應,可酌量使用或至各醫療院所諮詢……」成功地把球踢給別人再把錢收到自己口袋。但確實有部分患者經歷暈針後能觀察到正面療效,這道理究竟何在?

【良性暈針 vs 一般暈針】

記得阿銘師在丹田篇
(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215184185927877&id=195565221223107)講過的概念:

「人會疲倦不單是氣血量不足,而是氣血的”密度”下降。」

也就是說,當針刺還原或解開身體糾結的筋膜時,筋膜以及經絡的容量一下子增加,氣血的密度短暫下降而造成疲倦或暈眩的狀態。在阿銘師治療內傷的患者上很常見短暫暈針,或是針還後會嗜睡個幾天。

而因為筋膜被解開後可動性增加,原本缺血的內臟或是被束縛的關節可能得到明顯改善,所以才被稱為「暈針必效」。

【Predictable and distinguishable】

暈針有部分的「可預測性」(predictable),關鍵在筋膜交匯處的「會陰」越緊繃塌陷,暈針的可能性會越高。

這類人伴隨著周身筋膜過度鬆弛或過度緊繃,長期疲倦但容易焦躁汗出(見勞累篇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248835435896085&id=195565221223107)。
阿銘師在為這類病人施針前,都會先告知暈針可能性(然後幾乎都會暈針)。

良性暈針的判別法,也是從暈針後會陰部筋膜有無更鬆(增加可動性)來判斷預後。如果單純暈針後會陰沒有更加可動,哪可能只是一般暈針,但怎麼解釋就看個人啦(笑)

#暈針 #內傷 #丹田 #針還 #阿銘師 #中西醫師黃獻銘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學貫中西醫的人體結構技師,認為治癒的定義為讓身心靈還原到最初的狀態。 A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and also a MD., who recondition body by acupuncture. We deserve a better way for healt
View all posts